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培育自主品牌成为汽车业界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长安集团董事长尹家绪向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汽车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培育自主品牌防止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建议。他公开透露,长安将在今年6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推出第一个自主品牌的都市休闲车。长安有信心在5年内,实现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突破5万辆。
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是,虽然培育自主品牌是我国所有产业都会遇到的问题,但这个话题的迅速升温,是和汽车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同步的。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年需求量将接近1000万辆,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在这样喜人的发展态势下,汽车业内培育自主品牌的呼吁反而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紧迫。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国内汽车企业自身最直接地感受到了在全球性的竞争中,缺乏自主品牌的被动和软弱。他们最清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将只能拥有市场繁荣之表,而不能尽享增长之实。
汽车产业的现状,正是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共性问题的集中反映。
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汽车产业目前缺少自主品牌,并不是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吸引外资造成的。相反,恰恰是由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的良性加剧,才使国内汽车企业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培育自主品牌的内在动力。来自市场的压力,成为汽车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的第一推动力。
深化“引进来”的必需之举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创利用外资的新局面,培育自主品牌是必由之路。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我们扩大对外开放的目的,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实现利用外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多赢。从“引进来”的方面看,需要我们积极营造开放型的竞争机制和经营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和智力。但事实表明,来到中国的跨国公司并不会主动拿出最好的技术和投资。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得不拿出我们最需要引进的东西呢?是市场竞争,是自主技术之争,自主品牌之争。只有不断趋向高层次的竞争,才能使我们不断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才能极大地催化我国经济的活力。如果我们的竞争力总是来自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非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我们将无法参与高层次的竞争,从而无法最好地享有对外开放的成果。可以肯定地说,倘若没有奇瑞、吉利、哈飞等自主品牌所造成的市场挤压之势,中国消费者要同步坐上外国品牌的“全球车”,恐怕还得假以时日。
持续“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从“走出去”的方面来看,中国企业单纯靠比拼低成本来占领国际市场的竞争方式,其增长空间已相当有限。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博士分析了中国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普遍之道:第一,资源廉价。第二,政府保护。有一类企业不靠自身实力而是利用国家对外国企业的限制来赚钱。
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有其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在很多国家会发现,虽然中国的品牌不多,但中国货已经满街都是。澳大利亚的一位朋友对我说,他们的商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中国制造,另一类是非中国制造。言下之意有佩服,也有担忧。所以,单靠数量堆积的企业竞争力,会恶化国际市场环境,走不长远。瑞士鼓励本国企业培育和输出自主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了出口货物的价值是同样数量进口货物的39倍。我们必须往这个方向努力!
培育自主品牌的战略选择
显而易见,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品牌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清华同方威视研制生产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现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产品,形成了德、美、中三国公司“三分天下”的局面。但是,3年前,当他们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别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会有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为什么?因为“中国制造”这个大品牌的涵义,和“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不一样。后者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的代名词,而“中国制造”则往往和低廉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个方面不断的艰苦的努力,逐渐涌现出一批批知名的自主品牌,进而刷新“中国制造”这个大品牌的形象。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已经将培育自主品牌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改革和发展,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好极大地鼓舞了致力于自主发展的企业。地方政府正在积极作为。西安市计委决定,今年国债重点支持十八类产业,获得支持的项目可以获得固定资产6%至7%的国债资金支持,其中就包括汽车自主品牌产品开发。青岛市正在制定发展品牌经济的意见,并拟于近期成立品牌经济发展指导小组,对全市品牌经济的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和指导,进一步推动企业打造自主品牌。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各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领域囊括全部品牌。那么,什么是最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呢?拿汽车业来说,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我们应该在小型汽车方面走自主开发之路,而高档汽车目前仍然应该与国外合资。他分析说:“相对而言,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企业,高档汽车的研发费用较高,资本投入很大,这方面外资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在高档汽车方面,我们应该与国外合资,引进国外品牌,然后再逐步提高我们的零部件整体生产能力;对于中低档汽车,从生产角度看,其发展已越来越接近我国摩托车业,具有价格便宜、技术成熟、市场宽广等优势,这种优势已经显现出来。这方面我们应该坚持走自主开发品牌之路。”
所以,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长期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各级政府和国内企业要学会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树立开放式发展观,把技术创新和开展国际化经营相结合,抓紧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培育自己的品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入产业链高端。